永豐餘:循環型永續企業以循環經濟為工具 達成負碳排最大化

1924年,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先生藉由引進BASF人造氮肥及後續三井東壓之人造肥,在台灣推廣,奠定台灣農業發展的基礎;二次戰後,因應國家推動教育與人民日常生活之需求,開始運用農業廢棄物甘蔗渣製漿造紙,開啟永豐餘的循環經濟篇章。

近百年來,我們的原物料始終來自大自然。植物藉由光合作用,結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,形成多醣體生質物;永豐餘則持續運用科技,將這些生質物轉化為日常生活所需之材料,這些材料在使用後最終回歸大地,或成為能源之原料,形成從cradle to cradle的完美循環。

也因原料來自二氧化碳與水的結合,製漿造紙在取得原料的同時可為地球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。我們生產的每一張紙,都有其固碳的價值;若以紙纖維含碳的成分計算,一本400克重的平裝書相當於為地球固定超過500克的二氧化碳。而在生產過程中,我們致力於透過水循環、能源循環與質量流循環,將資源應用最佳化,以期使負碳排放最大化,同時朝向零排放水、零廢棄目標前進。

為達資源應用最佳化,某一個產業的廢棄物往往是另一個產業的原物料。永豐餘從不同產業的需求出發,為所有的資源尋求最佳供需配置,持續創造跨產業之循環經濟模式。

永豐餘五大循環台灣再生循環經濟典範

永豐餘五大循環台灣再生循環經濟典範

能源循環

中華紙漿花蓮廠在取用木片中纖維素製漿的同時,將剩餘的木質素化為汽電共生能源。永豐餘新屋廠以造紙製程水處理之有機物產生的沼氣為能源,打造全台最大沼氣發電系統;篩選回收紙纖維中的高熱值固體製程餘料,利用造粒技術,將其衍生為再生能源取代煤的使用。永豐餘更興建全台首座完全使用衍生燃料的無煤汽電共生系統,裝置容量達9,500kW,可有效將廢塑料轉化為能源,促進台灣循環經濟向前發展。

能源循環

農業循環

永豐餘農業秸稈綜合利用(nPulp)技術,以稻米、小麥採收後,原遭丟棄或露天焚燒的大量秸稈為原料,採用生物製程製漿造紙,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强酸強鹼,真正做到「零廢棄」、「無重污染化學」。而無法製成紙漿的秸稈碎屑,則可做為肥料重新還肥於田,為滋養稻米、小麥之農田提供養分,回到生生不息之農業循環。

農業循環

水循環

水循環:水資源在廠區內不斷循環使用,在永豐餘,生產1噸的瓦楞紙,耗水僅6噸,生產1噸衛生紙更僅需水4噸;製程並大量使用回收水,充分發揮水資源價值。永豐餘在大型營運據點旁建設濕地(如全台最大人工溼地——高雄大樹舊鐵橋濕地),涵養土壤與植被,在固碳同時提供多元的動物棲息地。

水循環

紙的再生循環

紙的再生循環:全台每年消耗超過425萬噸的紙,而台灣造紙業1年回收紙的收購量高達395萬公噸;目前國內紙類回收率65.7%,紙廠回收紙利用率達93%,已達先進國家標準。在永豐餘工業用紙廠,超過95%的原料為再生回收紙,延續碳的儲存時間與使用價值,為人類生活忠實扮演社會清道夫角色。

紙的再生循環

碳循環

碳循環是地球存在最自然的循環系統,造林是最重要的固碳途徑,紙則是讓碳得以被使用與保存的重要媒介。植物藉由光合作用,結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,形成多醣體生質物,同時固定大氣中的碳;永豐餘則透過林、漿、紙一貫的生產,從造林到造紙,串連全球固碳產業鏈。

碳循環

循環經濟 - 產業應用

在循環經濟的脈絡下,為達資源應用最佳化,某一個產業的廢棄物往往是另一個產業的原物料。永豐餘以滿足人類生活所需為起點,持續透過跨產業合作實踐循環經濟,為所有的資源尋求最佳供需配置,也為人類的永續共榮盡一份心力。

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