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5-25
「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-臺灣館」今天(25日)開幕。以稻、麥稈為原料所打造的環保建築-「巢居」,首度在國際性舞台亮相,成為臺灣館的最大亮點!「巢居」代表臺灣向全世界展示,臺灣自主研發的「綠色創新」材料於建築上的實際運用,為環境的永續做出積極貢獻。而這其中以稻、麥稈為原料的各式磚、板,都是永豐餘利用nPulp技術(農業秸稈綜合利用),從農業秸稈所再生、加值而來的。
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由全世界各國頂尖建築師及設計師參加展出,臺灣館位於義大利水都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嘆息橋旁之普里奇歐尼宮(Palazzo delle Prigioni),由台灣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(TDIS)曾成德、莊熙平、曾瑋、曾聖凱等規劃創新設計,展出至十一月底。今年台灣館以《臺灣再製-常民構築》-「Remade in Taiwan」為題,除展示臺灣日常建築的風景外,更以「臺灣再製」的全新概念,介紹臺灣的創新產業,如何以先進環保的技術解決當前艱困的居住問題,並邀請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總監Eva Franch (201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美國館策展人)到場觀展與談,探討臺灣常民建築的價值,以及全球面臨環境挑戰、資源分配不均之下,臺灣的因應之道,以及未來建築的多樣整合可能。
永豐餘執行長何奕達表示,今年臺灣館主題「Remade in Taiwan」,當中的Remade不止是reuse、recycle,更是透過再製提升價值。這與永豐餘投入多年,發展 nPulp技術(農業秸稈綜合利用)的精神不謀而合。造紙已近70年的永豐餘,從80年代環保、永續概念開始萌芽,就一直反復思考造紙的核心技術與精神,希望能讓產業與環境的永續共存共榮。
永豐餘從兩千年前東漢「蔡倫造紙」的流程中發想,持續投入12年的時間,成功開發出全球唯一的nPulp技術(農業秸稈綜合利用)。以稻米、小麥採收後留下的大量秸稈為原料,採用生物製程製漿造紙,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强酸強鹼化學原料,真正做到「零廢棄」、「無重污染化學」。 何奕達強調,永豐餘的出發點來自於「天生萬物必有用」,在工業革命之前,從未產生大量廢棄物,nPulp技術重新詮釋造紙工藝,讓過去被燃燒或被丟棄於河邊,看似無利用價值的秸稈,循環再利用轉化提升成綠色環保的新材料,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,長期還有機會帶動農業與天然纖維產業結合的新經濟發展。
nPulp技術自2013年推出後,已取得包括歐美與中國等國際權威試驗機構及環境系統組織,從清潔生產到產品的7項綠色認證,更於2014年獲得美國「愛迪生獎」環境可持續性系統銀牌的肯定。國際知名大廠如HP、Dell與ASUS也已採用nPulp製成包材用以包裝保護產品。今年台灣館的「巢居」,地板與牆壁皆為nPulp板、磚。這是nPulp技術首度跨入建築領域,代表著人類可以取用對環境土地更友善的建材,但同時也讓人類能在現代的建築中,透過更自然的材料,呼吸到自然的氣息。永豐餘希望長期能夠發展以nPulp技術生產再製的環保建材,讓人類在追求舒適的住居的同時,能夠同時維持環境的永續。
About nPulp
nPulp係「Natural Pulp」的縮寫,利用原本僅能燃燒或堆肥的稻桿、麥桿等農業秸稈為原料,利用分段、分篩技術,分開細屑和纖維。分出的纖維再利用熱能、機械力、和酵素,以無化學添加的製程,生產出生態秸稈生物漿。生產過程中不能成為紙槳,但富含有機質的副產品,則作為種植菇類的太空包,而其剩餘的殘渣還可以再製成生質燃料或肥料,再回到田間,讓秸稈資源還原肥田,符合與自然生態循環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。nPulp的工廠設於揚州,年產能為6萬6千噸。